朝汉文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介绍 >> 朝汉文学院

 

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雄厚的办学实力。她伴随共和国的脚步,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发展壮大。74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数代人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彰显和传承了中朝(韩)文化的特色,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学院坚持“特色立院,学术兴院,人才强院”的办学理念,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兼具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2017年9月,以朝汉文学院亚非语言文学学科为核心的延边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被纳入国家一流建设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127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48人,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9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6人,硕士学位教师25人。

学院拥有朝鲜语言文学、朝鲜语、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等6个本科专业,应用韩国语1个专科专业(珲春校区办学)和大学语文教研部;学院拥有8个科研机构,2个研究会,3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培训基地,1个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1个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5个国家一流专业,3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吉林省一流专业,4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A类专业,4个吉林省品牌专业,4个吉林省特色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A类”,1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学科A类”,1个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个吉林省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MTI授权点;1个国家优秀教学团队、5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2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优秀课程;参与国家教学成果奖6项,主持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7项。

学院拥有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及提名奖获得者7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2人、吉林省特聘教授1人、长白山学者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4人、吉林省师德标兵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1人、全国百篇优秀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1人、吉林省学科领军教授1人、省拔尖创新人才3人。

学院现有在校本专科生1749人、硕士研究生574人、博士研究生84人,在站博士后2人。已培养了包括党政军领导干部在内的2万多名各类人才,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学院非常重视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韩国延世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成均馆大学、韩国庆熙大学、韩国中央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保持着经常性的人员和学术往来。

今后,学院将继续发扬传统,保持优势与特色,在新的历史机遇中创造新的辉煌,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成绩。

学院咨询电话:0433-2733910 朝汉文学院2023级大类培养与专业分流工作实施细则.pdf

 


一、朝鲜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朝鲜语言文学)、新闻学】

朝鲜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通过大类培养期间的课程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生活观、民族观、国家观,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夯实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朝鲜语言文学和新闻学的兴趣,提升从事学科领域研究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为分流后的深入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招生。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按朝鲜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类培养,第二学期末按专业分流。

专业分流工作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尊重学生意愿,加强专业分流指导。学生对大类内某专业有较浓厚的兴趣,且满足该专业准入条件,可在大类内填报专业志愿。学院统筹考虑学生志愿、大类期间学习和实践活动成绩、民族和地域等因素,综合考核确定分流专业。

朝鲜语言文学专业为师范兼非师范专业,在第二学期末分流为朝鲜语言文学师范方向和非师范方向培养。

1.中国少数民族(朝鲜)语言文学(含师范、非师范)/学制:四年

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吉林省特色专业”及延边大学“双一流”建设核心专业。专业全方位加大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和投入,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

培养目标:

非师范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掌握扎实的朝鲜语言文学基础,兼备中国语言文学相关知识,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优秀的文学修养及语言文化研究能力,能够在国内外文化、出版、传媒、经贸及国内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朝鲜语言文学相关工作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师范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掌握扎实的朝鲜语言文学基础,兼备中国语言文学相关知识,拥有出色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在中学、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等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核心课程: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古代汉语、朝鲜语语法、现代汉语、朝鲜语写作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朝鲜族文学、朝鲜古代文学、朝鲜近现代文学、朝鲜-韩国当代文学、西方文学史。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社会调查、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朝鲜语写作实践、朝鲜语使用现状调查、汉朝翻译实践。

就业前景:毕业后可在中学等教育领域,新闻和出版等文化领域,外事、安全、公检法等政府部门以及国内外企业就业。

2.新闻学专业/学制:四年

专业列入国家级一流专业,有教育部新闻传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一名。专业充分发挥本校在东北亚区域特色与优势,在“双一流”建设部署及“新文科”引领下,发挥学科交叉特色,突出朝鲜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科交叉,培养双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为国家对外传播事业培养专门人才。专业团队在朝鲜半岛舆情,中朝韩日文化传播相关科研成果的积累,为边疆少数民族对外传播研究提供了科学性、理论性指导,发挥中朝韩日新闻媒体、文化对外交流的研究领域的窗口作用。

培养目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能够适应信息传播变革和社会发展需求,运用朝汉双语在新闻媒体从事新闻采写、编辑、评论、拍摄等新闻实务,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传媒机构、文化传播领域从事传播/宣传工作的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符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新闻学理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广告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广播电视概论、中国朝鲜族新闻传播史、传播学研究方法、朝鲜新闻史、汉朝翻译、口译入门。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作品、毕业实习、专业见习、新闻摄影、新闻采访与写作、社会调查、融合新闻作品创作、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新闻媒体、出版、文化传播、政府机关、外事、教育等部门工作,也可从事新媒体运营、朝汉互译等自由行业。


二、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语言文学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通过大类培养期间的课程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生活观,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夯实中国语言文学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兴趣,提升从事学科领域研究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为今后深入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语言文学类实施按大类招生,含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3个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专业分为师范兼非师范方向。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即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按中国语言文学类培养,第二学期末实施专业分流。

专业分流工作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尊重学生意愿,加强分流指导。学生对大类内某专业有较浓厚的兴趣,且满足该专业准入条件,可在大类内填报专业志愿。学院结合学生填报志愿、大类期间所修学分绩点等因素,综合考核确定所分流的专业。

1.汉语言文学(含师范、非师范)/学制:四年

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吉林省“十三五”特色高水平A类专业、吉林省“十二五”品牌专业、吉林省“十二五”特色专业,建有吉林省“中国语言文学跨文化素质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吉林省“十三五”特色优势学科A类、“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

培养目标:

师范方向:本专业立足延边,服务吉林,面向全国,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教育方针和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与国家认同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跨文化素质与民族团结意识,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扎根基层,勤奋进取,具有扎实全面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及教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胜任中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优秀的中学教师。本专业方向已通过国家师范类本科专业二级认证。

非师范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汉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质,能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政府机关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汉语言文学运用相关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写作、文献学、比较文学、古代文论,教育学原理,中学生认知与学习、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教育实习、写作技能训练、微格教学、编辑出版实践、新闻采访实践、文秘实践。

就业前景:中学语文教师、政府机关和企业文秘人员,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单位记者、编辑,杂志社、出版社等撰稿人、编辑、文创组织者等。

2.汉语言(含师范、非师范)/学制:四年

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吉林省特色专业、吉林省品牌专业、吉林省特色高水平A类专业、吉林省一流专业、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先后获批建立华文教育基地、汉语国际推广基地、韩国忠北大学孔子学院,1980年创刊的《汉语学习》(CSSCI)多次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为第二语言汉语教学和汉朝/韩双语研究搭建了国家级平台。专业已形成稳定的双语双文化特色和优势,在全国少数民族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与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国内外公认的汉朝/韩双语双文化人才培养基地。

培养目标:

师范方向: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立足延边,服务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跨文化素质和国际视野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素养,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朝鲜语基础知识,以及教师教育专业知识、拥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在中小学、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具备汉朝双语研究与应用能力,以及与汉语言文字教学相关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非师范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跨文化素质和国际视野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与文化素养,掌握汉语言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以及计算机基础,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朝鲜语基础知识,具备汉朝双语研究与翻译应用能力,能在政府机关、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翻译等与汉语言文字相关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朝汉语翻译基础(双向)、语用学、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文学名篇解读、比较文学、外国文学、写作、口语表达、朝汉文体翻译(双向)、朝汉商务翻译(双向)、跨文化交际、教育学原理,中学生认知与学习、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微格教学、翻译见习、翻译实习、文秘实践、编辑出版实践、三字一话、毕业论文等。

就业前景:高等、中等学校教师,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机构(孔子学院等)对外汉语教师;在海关边防、国家安全部门、政府机关、文化传媒、教育培训、新闻出版、外资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汉朝(韩)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与双向翻译工作等。

3.汉语国际教育/学制:四年

专业以“双语”、“双文化”、“双向”、“双技能”为特色,强调语言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立足于中国语言文化,辅之以中外国情常识,借助于国际交流合作,集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才艺展示、国家形象传播为一体,凸显人文性、师范性与国际化特征。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汉韩双语、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以及教育专业知识、拥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在国内汉语国际教育机构、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等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能够在东北亚地区及世界更广泛的地区胜任汉语推广工作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质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及适应在境内外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翻译、文秘等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语言对比、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用学、语义学、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国文化通论、基础写作、汉韩基础互译。

主要实践环节:教育实习、翻译实习、毕业论文、中华才艺训练。

就业前景:国内外大中专院校及各类汉语国际教育机构的对外汉语教师(包括大中小学管理和教学岗位、教育培训机构、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等)、文化宣传、新闻出版部门、海关、边防、国家安全部门以及外事部门等国家机关、语言研究与管理部门。

三、朝鲜语/学制:四年

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吉林省特色高水平A类专业,拥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现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在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被评为A等级。专业依托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发展定位,面向全国,辐射东北亚,对接国际,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着领军带头作用。专业充分发挥地缘语言优势,实行“3+1”等国际交流合作培养模式,拥有一流的教科研兼备的师资队伍,建有先进的语言实训教学设备、与民族文化接轨的朝鲜语言文化基地、民俗文化体验室、虚拟演播室、朝鲜韩国研究资料中心。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朝鲜语语言技能,掌握朝鲜和韩国的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相关知识, 能从事外交、外贸、国际文化交流、新闻、出版、教育、科研等工作的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学制为四年,对于符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基础朝鲜 (韩国) 语、高级朝鲜 (韩国)语、朝鲜(韩国)语视听说、朝(韩)汉互译、朝鲜半岛社会与文化、朝鲜(韩国)文学史、朝鲜(韩国)语概论。

主要实践环节:校内会话训练、朝鲜(韩国)语言文化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赴朝鲜(韩国)进行语言会话训练。

就业前景:毕业生就业领域涉及外交、海关、安全、军队、公安、外事、边防、检察、翻译、出版、大学、教育、科研、经贸、文传媒机构等多部门。